前言
這些年來擔任健康諮詢師,遇到的個案大多不只諮詢生理健康問題的改善方法,不少人談一談總會談到「壓力」。說到底,人類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,在表現上互相影響,唯有良好的身心整合,裡外都健康,才能獲得真正的療癒和平衡。
最近閱讀了一本好書《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》,聳動的標題非常吸睛,作者是日本有名的精神科醫師 平光源,他也曾經是一位憂鬱症患者,所以非常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理和會經歷的過程。他深知對一個活得很累、很想死的憂鬱症患者說「加油」或是「想開一點」,一點意義都沒有,因為他們已經很累了,他的一句「想死,就去死也沒關係」反而讓書中一位憂鬱症患者重生,這是為什麼?
以下摘錄一些書中的重點,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,揉捏出這篇文章,希望可以幫助正在低潮的人走出低谷。
想死沒關係!正向思考是突然變異,負面思考才是正常狀態
首先,「負面」很正常,因為人類的腦袋本來就是被設計來預期災難,才得以生存的。正向思考是突然變異,負面思考才是正常狀態。因此,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負面而責備自己。
因為憂鬱而失去以前的自己,完全喪失自信?這樣反而很好!因為這是身體的防衛反應,是非常出色的能力。身體不會說話,只能透過症狀告訴你一些事,例如過敏就是為了傳達這個東西不能吃而出現的身體反應。症狀並不是麻煩,它的出現是在提醒你傾聽身體的聲音,暫停一下,好好慰勞努力生存的自己。即使上司、家人、朋友質疑你也不要在意,對上司來說,擁有高度戰鬥力、持久力才會被奉為珍寶,但你並不是幫公司參加比賽的寶馬,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。
說不定你根本不想死,只是現在這個狀態讓你覺得很痛苦而已
你是不是想靠結束生命來結束這種痛苦的狀況,一了百了呢?既然你那麼有決心,就當作自己已經死了一次吧,都能夠拋下生命了,你就能拋開所有的束縛,重新開始。死亡不等於重設。死亡就是單純的結束生命而已。雖然負面感受情緒都會消失,但是你再也無法感受到正面的、快樂的感受和情緒了,因此你要在不死的前提下重設才行。
能不能試著,先不講究做什麼(Do),允許自己單純的存在(Be)就好。不再用「追求」(Doing)什麼來定義自己的價值,而是單純的用「存在」(Being)來完整自己。就好像盛開在大自然中的花朵,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不會說我想死,他們就只是單純的綻放而已。你就像花一樣活在當下,單純的綻放著、活著就好。
人類的生命本來就不是無限,每一個人都終將一死。所謂的生命,就是上天給予的有限時間,既然是上天給的禮物就收下,在這個有限的時間裡好好活著吧。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,不需要去加工。
不努力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加分項目
面對憂鬱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從「休息」開始。休息是治療的一環,並非偷懶。
心臟1分鐘跳60次,心室收縮大約需要0.1秒,剩下的0.9秒心臟肌肉呈現休息中的無力狀態。心臟一天當中,心臟有2.4小時密集勞動,但也確實休息21個小時左右。也就是說,生命就是在on與off之間重複循環,心臟必須休息才能持續跳動下去,休息本身就是心臟工作的一部分。只認可有做事的自己,否認休息時的自己等於是只認同收縮時的心臟,否認擴張休息時的心臟。不要被社會的「一無是處」的偏見操弄,請珍惜單純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自己,不管你是什麼狀態。
曾經有一位工作能力很好的女性來找我諮詢,那段時間她被工作和生活的忙碌搞得壓力很大、身心俱疲、健康檢查報告滿江紅,她很挫折地說:「以前我的工作量比現在大,我以前都可以handle得很好啊!為什麼我現在這麼多症狀,這麼不舒服?」
我很喜歡平光源醫師說的,很多人都覺得一直往上爬、一直成長進步是很棒的事,那個進步成長可能是地位、金錢、名譽,然而人類總會體力衰退、眼睛看不見、白髮變多,漸漸做不到以前能做的事。這一點也不丟臉,因為這是大自然的法則。心理學家榮格也曾說:「人生就像爬山。往上爬了之後,就必須下山。一直往上爬,最後只會遇難。」下山,也有另一番的風景,懂得欣賞,就能找到快樂。